前些日子,“2014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出爐,成都位居榜首,這已是這座天府之城連續第三年上榜。成都人眼裡的幸福是什麼?有成都市民這樣回答:在成都,有飯吃,有房住,孩子有學上,老人有地方養老,生病了能看得起醫生。也有人這樣說:藍天白雲越來越多,河流清水流淌,城市更美了。
  近年來,以民生工程和民生實事為載體,成都不斷加重“民生砝碼”。今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實施民生工程及民生實事的部署,成都結合實際,共實施174項為民辦實事十大民生工程,市級預算投入351億元。扶貧解困、就業促進、教育提升……為民辦實事十大民生工程正成為成都市民提升生活質量的殷切盼望,也成為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執政追求。
  轉眼間,又至一年末尾。兵分多路,我們把腳步延伸到全域成都的各個角落,通過進社區、進農村,我們實地聽取百姓的真實想法。走訪中,我們欣喜地發現,不少惠民政策已經顯現成效,更值得註意的是,部分民生工程和民生實事已經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擴大民生工程惠民範圍、提高民生工程資金投入、督促民生工程項目保質保量按時完成,成都,一直在路上。
  □黃澤君
  司法篇
  “12348”熱線升級
  11月24日,走進成都市法律援助中心服務大廳,迎面就碰上了前來送錦旗的農民工王應群,這一天,她代表有共同遭遇的工友們前來感謝法律援助中心在為她們追討經濟補償金一事上所給予的幫助。
  “最初只是撥打‘12348’熱線反映情況,沒想到接線的律師引導我們申請法律援助,現在企業終於答應對我們進行賠償,心裡又感動又開心!”王應群說。
  與此同時,一位因車禍遲遲得不到賠償的姑娘也跟家人一起,帶著一面紅色的錦旗來到大廳,表達對法律援助中心的感謝。
  而她們,卻不是唯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法律援助機構共為群眾提供法律援助服務61786人次,其中,受理法律援助案件7954件,辦理咨詢、代書等其他法律援助事項53832件。
  更好的消息是,成都“12348”法律援助熱線已完成系統升級,進入試運行階段,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群眾將享受到普惠制的法律援助咨詢服務。
  “喂,您好,請問有什麼事情想咨詢?”值班律師黃章果親切地詢問著一位打進熱線的群眾。一邊聽著群眾反映的情況,一邊對著電腦迅速記下其姓名及大致情況。“‘12348’熱線升級後,有了一套專門的系統,能對通話進行錄音,還能利用信息系統記錄群眾情況,不再像以前那樣靠筆記,很難追溯。”成都市法律援助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外,接聽座席也由原先的2座席增加到6座席,熱線接聽時間也由以前的周一至周五8小時提高到了全年24小時無休。
  全年24小時無休,怎麼做到?“下班之後,我們會將熱線轉接到相應的值班律師手機上,保障打進熱線的群眾能及時得到法律服務的咨詢。”該負責人說,除此之外,升級後的系統還具有排隊等候功能,即座席繁忙時,群眾可選擇等待,而不是只聽到占線的聲音。
  不僅如此,此次的升級處處體現了人性化。成都市法律援助中心還聘請了精通少數民族語言的律師,一旦有少數民族同胞進行法律咨詢,就將電話進行轉接,確保少數民族同胞不因語言問題而得不到相應的服務。
  “‘12348’服務熱線,主要是為群眾提供法律咨詢服務,並引導符合條件的群眾申請法律援助,合理維權。”該負責人說,因此,熱線的升級必定能給更多的群眾帶去更好更完善的服務。
  事實也確實如此。據不完全統計,僅一周的試運行,“12348”服務熱線就已接聽了800餘次,夜間接線就達200餘個。升級前,一周的接聽量僅為300個左右。
  下一步,成都市司法局還將繼續深化法律援助便民服務,暢通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健全法律援助“雙延伸”服務模式,建立完整的法律援助服務鏈條;探索建立案件質量常態監管系統,提升法律援助質量。
  國土篇
  地質災害搬遷
  11月25日,蒲江縣長秋鄉石馬新村,橘色的樓房一排排整齊排列,地面乾凈整潔,村民覃波扭開自來水龍頭,準備洗菜,旁邊的天然氣爐竈上正煲著湯。對於覃波一家人來說,這樣的生活像夢一樣。“以前住在山上,一到下雨就緊張,大雨把屋子背後斜坡上的石頭衝下來是常事兒,有一次還把牆打穿過。”覃波說,很多年來,一到汛期,一家人就到大堂打地鋪睡覺,根本不敢睡在卧室。
  擔驚受怕的日子迎來了改變——成都探索地質災害搬遷新模式,將地質災害與土地整理、農村居住集中區建設等項目相結合,讓農戶享受多重補貼,解決搬遷資金難、選址難的問題,不僅徹底消除地質災害的威脅,還提高了生活條件。“地質災害防治有三種方式,工程治理、地質災害搬遷以及群測群防,其中地質災害搬遷避險最徹底、最有效,但一直面臨著選址困難以及資金補貼不足的問題。”成都市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三級財政撥款後,每戶總共能得到3萬餘元的搬遷補貼,但對於比較貧困的百姓還是有困難。”蒲江縣國土資源局地質礦產科科長熊文林說,基於這樣的情況,蒲江就在有條件的地方,儘量想辦法將地質災害搬遷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解決資金問題。
  以覃波一家為例,搬遷後就居住在長秋鄉石馬新村的集中安置區,分得了14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自己只出了5萬餘元的裝修款,而房子本身農戶基本上沒花錢。“幾種補貼加在一起,沒讓我們掏錢就住上了這麼好的房子,以後下雨再也不害怕了!”覃波笑著說。
  如今,覃波一家來到了平整的居住區,這兒距離鎮上僅幾分鐘的車程,孩子讀書方便了,家人就業就醫方便了……
  在邛崍固驛鎮臨山村,在“4·20”蘆山強烈地震發生後,就形成了2000立方米的災害規模體積,確認為災害隱患點,共威脅3戶9人。通過大力宣傳,積極動員,3戶村民決定搬遷。隨後,邛崍市國土資源局根據當地情況,開展搬遷農戶新建住房宅基地的選址,並結合臨山村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為農戶落實補貼。目前,3戶村民均已搬遷結束。
  無論在蒲江還是在邛崍,越來越多的村民正受到這樣的實惠。成都市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正在積極創新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探索一條新路子,為村民們謀到真正的幸福,這份幸福背後是對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保障。
  數據顯示,今年來,成都共搬遷996戶,下一步,成都正在研究,爭取提高補貼標準,讓受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的百姓們,搬出安全,搬出幸福!
  法制篇
  創設農村產權仲裁院
  11月18日,一個好消息從北京傳來:由成都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申報的“成都農村產權糾紛仲裁工作”獲得了第三屆“中國法治政府獎”,這也是四川唯一一個獲獎項目。
  喜訊的背後,更多的是惠民——2011年,成都在全國率先成立農村產權仲裁院,將仲裁製度引入到農村產權的糾紛解決中,拓寬了農村產權糾紛化解渠道,健全了社會糾紛解決機制,對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作出了貢獻,更重要的是,大大縮短了案件的審限時間,為百姓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隨著成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中,也產生了多種多樣的糾紛,以此為背景,2011年底,成都率先成立了“成都農村產權仲裁院”,借助成都仲裁委員會這一法律平臺,運用具有一裁終局的仲裁手段,解決矛盾糾紛。“首先在成都6個區(市)縣試點,明晰8類產權糾紛可選擇仲裁手段解決。在此過程中,儘量通過調解解決糾紛。”成都市法制辦相關負責人介紹。
  “農村產權糾紛,矛盾類型多樣,且合同不規範,引進仲裁機制,能為雙方縮短審限時間。此外,在仲裁開庭的過程中,往往通過調解就能達到處理糾紛的目的。”成都市法制辦相關負責人說。
  此外,為了方便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能就近仲裁,成都農村產權仲裁院還採取了“服務到家門,巡迴辦案”的方式,仲裁人員深入到當事人所在村、社開庭審案,為當事人提供便利的服務。不僅如此,成都農村產權仲裁院還選聘了84名仲裁員。“他們中的大多數是長期從事‘三農’工作,熟悉‘三農’規則的基層工作人員,能將法律條文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由他們協助首席仲裁員辦理仲裁案,這樣當事人能聽得懂,使得糾紛能在民眾易於接受的範圍內得到有效化解。”該負責人介紹。
  三年來,成都農村產權仲裁院制定了巡迴辦案管理辦法等一系列制度,還編印了農村產權仲裁知識讀本等資料免費發放,為群眾普及仲裁法律知識。此外,還在不與法律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引入相關政策協調案件,與法律規範形成梯次結構的銜接,彌補了單純利用法律條文解決問題有可能出現的合法不合理的缺陷。
  數據顯示,成都農村產權仲裁院共收到仲裁申請69件,通過協調處理49件,立案受理20件,審結18件。不僅如此,仲裁渠道設立以來,成都農村產權糾紛信訪量明顯下降——2011年,成都受理此類信訪案件113件,2012年全年僅13件,信訪量下降88.5%。
  “我們還將嚴格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要求,進一步完善農村產權糾紛仲裁製度,進一步提高仲裁公信力,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農村產權矛盾糾紛,為新型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法律保障。”成都市法制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人社篇
  “職保”與“居保”無縫對接
  今年,由成都市人社局牽頭實施的民生實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每人每月60元,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繳費財政補貼標準每檔提高10元,成都均已超額完成任務。
  2014年10月,成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正式對外發佈《成都市城鄉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暫行辦法》,至此,成都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兩大支柱實現了“無縫對接”。
  實際上,這一惠民政策早有基礎:2013年底,成都率先在全省創新了換算和補差兩種轉移辦法。換算即個人賬戶和統籌基金全額轉移,以“居保”轉“職保”為例,繳費基數、繳費年限分別換算為“職保”繳費基數和繳費年限;補差則按照“職保”個體參保人員繳費金額,扣除對應繳費年限,本人按“居保”已繳費金額,一次性繳納差額部分,繳納後,個人賬戶、繳費基數和繳費年限轉移到“職保”。
  新政出台以及不斷完善的原因何在?“數據顯示,成都市目前‘居保’平均待遇為每月350元,‘職保’平均待遇則為1800元。最終希望能實現‘職保’吸引‘居保’的目的,以提高百姓的養老待遇。”成都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說,“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百姓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最為合適的辦法。”
  這一惠民舉措,是成都市人社部門提升服務水平的生動實踐,同時也是成都市人社領域深化改革取得的新成效。
  與此同時,在醫保方面,成都也未停止創新步伐。為進一步建立健全大病保障制度,減輕城鄉參保群眾高額醫療費用負擔,成都市於2014年1月正式實施了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截至2014年9月30日,成都市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共結算18514人次,支付金額1.12億元。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後,城鄉居民在基本醫療保險報銷基礎上增加報銷16.77 %;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政策範圍內的實際報銷比例達60.86%;次均個人負擔減少3923元,人均負擔減少6400元,有效減輕了城鄉參保病人高額費用負擔。
  在社保業務網上經辦方面,通過近4年的探索,成都社保業務網上經辦已經完成“三步走”:2010年,率先開通企業網上經辦業務;2013年,開通“城鎮個體參保人員網上經辦”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網上經辦”;2014年,網上經辦系統升級改版,實現服務“全覆蓋”。目前全市參保企業開通網上經辦達 19062戶,涉及企業參保人員241.91萬人。
  此外,值得關註的是,2014年由成都市人社局牽頭的多項民生工程均已完成目標。截至目前,城鎮新增就業20.9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2.39%。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6.1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11.35%。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37.41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2.56%;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覆蓋率達 97%,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7.78%。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698.45萬人,參保率達到98%,完成全年目標任務100%。
  殘聯篇
  兩項保障重度殘疾人民生的政策
  同步實施
  作為一個聽力語言一級重度殘疾人,64歲的張蘭芳,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自己能領到養老金,能夠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
  去年7月,青白江區殘聯開展疑似殘疾人調查時,為張蘭芳辦理了殘疾人證。今年,殘聯又動員張蘭芳申請政府資助購買養老保險。在政策支持下,張蘭芳一次性繳滿了15年的養老保險費差額,其中,政府補貼一部分,剩餘部分她通過成都市專為重度殘疾人參保而設立的貸款項目,從銀行貸款得到解決。目前,張蘭芳申請、貸款、參保、繳費等手續已經辦結,每月可按標準領養老金。
  張蘭芳的故事,只是今年實施的兩項重度殘疾人民生保障政策後,萬千受惠殘疾人中的一個縮影。今年,成都市在實施重度殘疾人護理費補貼政策外,重點施行了重度殘疾人養老保險參保資助政策。按照這一政策規定,成都市年滿16周歲的重度殘疾人參加養老保險,可按養老保險最低參保繳費檔次,個人繳費部分60%的額度申請獲得政府資助,資助年限最高為個人參保繳費滿15年。據計算,2014年逐年繳費殘疾人每人可望獲得補貼2352.86元。
  實際上,成都的創新並非空穴來風。決策前,成都通過全市性的殘疾人基礎信息採集工作和由此建立起的“殘疾人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全面掌握了全市重度殘疾人分佈情況和基本養老保障情況,並對成都市農村重度殘疾人、城鎮低保殘疾人、城鄉殘疾人居民等不同類別的殘疾人群體養老保險參保現狀和困難進行了多次入戶調研,經過充分論證後研究出台了這項惠及全市重度殘疾人的重大扶助政策。截至11月中旬,全市近三萬名重度殘疾人已通過申請政府資助參加養老保險。
  “成都重度殘疾人享受參保繳費資助是一項制度性資助政策,能為重度殘疾人提供比較有力的養老保障。”成都市殘聯相關負責人介紹,“這項資助政策的確立與實施,為成都市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和殘疾人‘服務體系’與‘保障體系’建設增添了又一成果。”
  此外,由成都市殘聯牽頭實施的民生實事——資助重度殘疾人護理,目前也已經超額完成:目標任務52484人,成都已完成65000餘人。
  (原標題:成都:不懈推進民生工程又好又快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k53pkcu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