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前,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與趕集網聯合發佈了《90後畢業生飯碗報告》。而這份來自35萬餘份有效問卷的報告顯示,今年應屆畢業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僅夠買半部蘋果手機,ssd固態硬碟其中北京地區平均起薪也僅為3019元,同時,三成以上應屆畢業生仍“啃老”,近四成過著“月光”生活。(8月4日《北京青年報》)
  “畢業生平均月薪僅夠買半部蘋果手機”、“三成以上應屆畢業生仍‘啃老’、“近四成過著‘月光’生活”,頗具挑動性的話語,瞬間引爆輿論hign點,各種痛心疾首大波趕來:“一個國家,年輕人能力這麼差,不能自食其力,還有什麼希望?住商不動產”,“啃老族不是好高騖遠的,就是好吃懶做的,對此相當不屑”……總之,從輿情來看,畢業生起薪低、“啃老”、“月光”是不受社會待見的。
  但平心來說,畢業生就業率低,起薪低,“啃老”,真的不可寬恕嗎?或者說,這些問題台東民宿,責任是不是一定在畢業生本身?這或許更值得我們思考。
  固然,大學生接受精英教育,研習專業知識,綜合素質高於常人,按說,就業競爭力也更強。但事實是,紛繁複雜的就業市場,畢竟不是相對單一的高等教育所能承載的。這也就註定了,就業市場上,現實的樣子,往往不是畢業生需要的樣子。一個人在大學的優異表現,就業市場未必就能做出對等反饋。也就是說,好好上大學固然是大學生的應有之義,但能否順利就業,或許與此並無必然邏輯關係,所謂“成功不房地產必在我”(胡適語)。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還有很多。
  就譬如高等教育體系本身就不乏問題。“科教興國”戰略下的高校擴張,將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推向平民化。這從1977年4.8%到2012年75%的錄取率變遷,就可窺見一斑。但在由精英教育走向平民教育的過程中,高校的表現卻難孚人意:熱固態硬碟點專業一擁而上,卻往往沒有相應的軟硬件配套;同質化的專業設置,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流水線式的培養模式,又只能製造出工具理性的“產品”,而少能歷練出學生散髮人文關懷的健全人格……
  此外,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評價體系也出現了某種偏差。企業在招聘時,往往以學校等級設置門檻,甚至非211、985不要。無處不在的就業歧視,將那些普通學校的畢業生拒之於門外。雖然我國《憲法》、《勞動法》、《就業促進法》都有反就業歧視的法律條款,但在企業的功利眼光與外部監管乏力下,剛性要求徒作繞指柔,只具備紙麵價值,並未能將法律善意落實到位。
  還應看到,所謂就業,不過是適齡勞動人口與工作崗位的平衡匹配關係。大學生就業難,其實是說大學生與就業崗位沒有達成良好的匹配。但若僅從簡單的數字匹配關係來理解,或又誤讀了大學生就業之“難”:一個“難”字,強化了大學生的弱勢地位,卻忽視了大學生在就業關係中的主體性。
  要知道,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不只是簡單的經濟人,更是社會人,很多情況下,大學生擇業時考量的,除了物化的薪酬外,還有興趣、安全感、歸屬感等。薪酬低,並不代表畢業生能力低。有些人追求的,或是興趣與快樂。並不能用簡單功利的薪資水平來考量。
  也就是說,對大學生而言,所謂就業,不只是一個飯碗的問題,還是一個尋求價值認同與自我實現的問題。實際上,對很多“失業”大學生、“啃老族”來說,並非無法就業,而是沒有找到符合自己價值觀工作之後的“自願性失業”。這本就符合經濟學理論,在任何一個社會都是最正常不過的事兒。或者說,一個均衡的就業市場上,“自願性失業”是常態。
  當然,這並不是說大學生就業難就一定要怪教育與社會。四年時光,白駒過隙,有些大學生“不在游戲里變態,就在戀愛中變壞”,渾渾噩噩,將大好青春浪費,難以就業,也實屬必然。而“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若能在大學中找準定位,並朝著明確的目標奮鬥,找個合意的工作,也不是什麼難事兒。
  綜上而言,所謂畢業生就業難、起薪低,包裹著太多變量,或不能單純將板子打在畢業生身上。畢竟,剛剛踏入社會的應屆畢業生,扛不動一個異質性太過複雜的社會。
  文/王言虎  (原標題:平和看待“畢業生月薪僅夠買半部蘋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k53pkcu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