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上有座拱宸橋,已有近400年曆史。初春時節,橋上人來人往。岸邊是杭州市拱墅區橋西曆史街區,由老廠房改造後建成的博物館群,免費向民眾開放。河畔茶樓、書屋、商鋪眾多,處處透住商不動產出大運河的文化底蘊。
  以上文字照抄自2月15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的報道《杭州用好運河“金名片”》的第一段。這篇報道還有個引題“治理與保護並重人居與發展共贏”。可系統家具以說,這正是這篇報道的主題,或者說是打造京杭大運河終端這張“金名片”的目的所在。
  這篇報道只是導語中提到了老廠房改造後建成的博物館群,正文中,並沒有詳細報道。而此前中青報在2月7日頭版以“浙江拱墅:廢棄廠房飄出G2000文化味兒”為題,對這裡的舊廠房改造有過十分詳細的報道,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拱墅區對這些舊廠房的改造,其新竹二手餐飲設備實就是沒有“改造”,保持舊廠房,舊設備,甚至當年的舊儀錶。《人民日報》所說的博物館群,其中的主要部分正是展示上個世紀工業文明的博物館,加上最具杭州特色的傘文化和扇文化博物館等,這些當年的舊廠房就因為其“舊”,而獨具魅力。
  這些舊廠房裡駐扎了各路文化精英,他們看中的就是這個“舊”字,在老舊的設備前,拍攝影視劇;擺上電腦,開展起各種文化創意。這裡不僅是歷史街區,不僅是博物館群,還是文化創意產業園。老舊的廠房,不僅沒有限制住這些文化精英的思維,反而啟發了他們的靈感。去年前十個月,這裡的文化創意產業的收入就達到了1製冰機出租21億元。
  上個世紀中葉,拱墅區離杭州中心城區還較遠,運河以西是名副其實的工業區。可現在,這裡已經是中心城區了,運河已是城中河,房價早已過了20000/平方米。試想一下,如果前幾年,哪個領導頭腦一熱,或者是那個貪了將近一個億的“許三多”不是在西湖區,而是在拱墅區當區長,這些舊廠房像絕大多數城市一樣,被“開發”成房地產,那該是怎樣的“煞風景”。杭州的文明史上,豈不徒生“斷代”之憾。
  上個世紀中葉以來,杭州汽輪機廠、杭州絲綢廠等多家享譽全國乃至全球的知名企業,在人心中的地位,豈是今天那些並無特色的摩天樓所能比的。今天這些留下幾代人青春、汗水和溫情記憶的舊廠房老設備被保留了下來,它體現了一個城市對歷史的尊重,對勞動的尊重,對創造的尊重,也正因為如此,它才能吸引來國內眾多的文化創意人才。成為運河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成了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當然也成了運河杭州段這張“金名片”上的一個符號。
  杭州拿得出手的“金名片”應該有厚厚一沓了,但他們仍舊保留了這些算不上“文物”的舊廠房。可是,很多城市在“大建設”中,別說“舊廠房”,即便幾百年幾千年的古建築也“命”喪推土機的輪下。不知道這些城市的主政者們,面對《人民日報》“金名片”的頭版頭條,會不會對自己找不回來的“金名片”而心生悔意!
  文/江錫鈺  (原標題:“金名片”與“舊廠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k53pkcuu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